首页>交流园地>学术交流
兩岸篆刻古今談
来源:中国交通书画协会 2014.08.28

两岸篆刻古今谈

                               台湾中国书法学会理事长  沈荣槐

篆刻艺术在中国大地,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远及先秦、秦汉玺印,自古以之为信物及权力凭证,或有吉语印、肖形印、黄神越章等印,都与生活息息相关。

汉代玺印发展相当辉煌,内容到形式甚为丰富,私印种类繁多,有铸印、凿印之分,有封泥之用,风气延至三国、魏、晋、南北朝,一直受到普遍重视。

到了隋唐宋元时代,书画艺术有了长足进展,引发书画家、鉴赏家的钤印风气,从而收藏印、斋馆印、闲文印流行,特别是印章与书画融成一体,成为创作之必须。元人更开文人治印之风气,影响深远。宋、元很多私印,艺术性十足,许多已出自文人之手,赵孟頫即擅长刻圆朱文。宋代朱记印和元代花押印,也都有特色。

篆刻著述方面,也开始出现,早期有宋徽宗赵佶撰《宣和印史》、杨克一《集古印格》、王俅的《啸堂集古录》,元吾丘衍作《学古篇》更成为最早篆刻理论图书。

材料质地方面,古印多为金属和玉石等,硬度高,艰涩难刻,故多假于专业工匠之手,元代王冕开始以花乳石治印,流风所及,文人和艺术家自行用刀刻印开辟了新天地。其后其他硬度不高之印石,受到广泛运用,为篆刻艺术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福州寿山石文化成为福州的品牌文化,也为篆刻艺术做出积极的贡献,享誉海内外,其来有自。

到了明代中叶,印章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篆刻艺术,与书法、绘画一起成为文人三大艺术修养,其社会地位也从「雕虫小技」跃为「文房清玩」,受到更多的关注与垂爱,

明清两代篆刻好手如林、派别繁多,但其流派一般是以篆刻家的籍贯、姓氏、师承关系及其活动区域来命名,有吴派、皖派、浙派、徽派、黟山派、齐派、赵派等等,各种风格流派也把篆刻艺术推向新的繁荣时代。

特别是,清代文字狱时起,时逢历代金石文物的大量出土,不少学者转而致力于古文物和古文字的搜集、研究、著述和传播,以致于金石学盛行,扩大了篆刻家的视野,篆刻流派更多,前所未有,到了清代中叶,篆刻艺术进入了兴盛的时期,人才辈出,引领风骚,更是备受瞩目。

现代的篆刻家,承继着各大篆刻艺术流派发展的轨迹,继续发展前进,更且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开创了许多新的风貌,海派、奥派、赵派、新浙派、京派等,印人辈出,各擅胜场。2009年篆刻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更是光芒四射,成为中国汉字文化重要而独特的一项艺术风貌。

而台湾四百年历史,早年移民辛勤开拓,缺乏篆刻艺术的文化环境,日据时期,篆刻书法皆受日本之影响甚深;台湾光复后,先后有台湾印学会、海峤印集诸君的热心推广,成员以新来自大陆之篆刻家为主力,但台湾本地缺乏治印石材,1949年后又受限于两岸相隔,印材取得不易,价格昂贵,早年篆刻艺术之风气,欲振乏力。

其后于1975年,有中华民国篆刻学会成立,联合岛内热爱篆刻人士,欲图振作,有相当的成果表现,然成员虽多,但缺乏长期有效的资源支持与诱因,因此长期的凝聚力不够,只能维持寻常之局面,无法大力开拓,势所必然;而小型未立案之印社的出现,反而因情谊联系较易,凝聚力较佳,只是把篆刻艺术当成文化休闲与情谊交流之平台,反而能优游其中,自得其乐。

两岸因历史之因素,曾经度过多年相隔岁月,然时代巨轮推进,现在两岸交流频繁,处处可以感受两岸一家亲的温暖,大量的大陆篆刻石材、参考图书也来到台湾,物美而价廉令人欣慰,对台湾的篆刻艺术发展也起相当大的帮助;而台湾篆刻界也因两岸开放政策,前往大陆交流,无论是经济层面或是文化艺术层面,都是获益良多。

谈两岸篆刻交流,想到1992年,第一次看到有大陆敦煌艺术博览会访问团到台湾,在台北中影文化城展示中国传统艺术精华,这项两岸相隔多年后第一次的盛大文化交流活动,造成轰动,其中一个展示台就是篆刻艺术,负责展示者是北京印社骆芃芃理事,我就特别买票去参观,与骆芃芃女士交谈,那时候,我担任中华民国篆刻学会秘书长,正准备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中山国家画廊办理盛大的篆刻艺术展,我就面邀骆芃芃女士参展,并协助办理参展及参加开幕典礼活动事宜,创造了两岸篆刻界第一次交流的盛会,让大家印象非常深刻,篆刻学会也特别宴邀请大陆敦煌艺术博览会访问团全体成员,宾主尽欢,促进了双方交流的效应。

来年,我又筹划在台北国父纪念馆办理「当代篆刻艺术大展」,特别打电话到北京找骆芃芃女士,请她代邀几位大陆篆刻家共襄盛举,骆芃芃就特别奔走为我们代邀十位篆刻家作品参展,包括现任中国书协副主席兼篆刻发展委员会主任苏士澍先生、副主任崔志强先生的作品在内,大陆篆刻家展出的作品也备受台湾瞩目,促进了两岸篆刻艺术交流的脚步。

虽然后来1995年我担任了篆刻学会理事长,但不到两年,又因职务异动,短暂未接触艺术社团活动,但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喜好与研究创作,一直维持热度,所以当我退休后,就转换跑道,无缝接轨,成为书画篆刻艺术家,又能经常与两岸艺文朋友往来,以艺会友,以友辅仁,与骆芃芃女士以及许多为艺文同好在北京、在台北,在许多地方,都曾相见欢叙,感到非常快乐。

艺术可以丰富生命心灵,还能帮助社会,1994年,台湾佛光大学筹办,我们篆刻学会会员捐献了二百多件作品提供义卖兴学;我也开始了经常以艺术创作所得奉献社会的脚步;2008年,很荣幸应邀为台湾领导人马英九、萧万长先生刻制数方重要大小印信,即将润刀所得,全数捐给台湾艺文界及四川汶川赈灾,目前担任全职文化志工,全心全力为文化艺术付出,总希望能借着艺术的力量,为社会、为文化多做些贡献,让生命的意义更加广大。
 
今年十月,我应邀至承德参与中国文联举办之两岸四地艺术论坛,结束后,到北京拜会中国书协,会谈两岸交流合作事宜,隔二日正值文化部中国篆刻艺术研究院举行六年一度的研究员授证典礼,骆芃芃女士受任为研究院院长,邀我以台湾中国书法学会理事长身份,到场观礼,让我也见识到中国大陆大力推展篆刻艺术的努力与积极,令我非常感佩!

2008年,我随台湾中国书法学会受邀至福州参与「海峡两岸寿山石文化书法精品展」,首次亲临探访心仪三十余年的福州品牌的寿山石文化,内心感动非常,也对篆刻艺术连结寿山石文化,更加深刻体认。
这次应邀来到福州参加李岚清先生的篆刻书法素描艺术展活动,又参加这场「海峡两岸篆刻艺术传承与发展研讨会」,再度见识福州寿山石文化的底藴深厚,对篆刻艺术的发扬贡献至多;更特别的是,参观「李岚清篆刻书法素描展」,聆听李先生亲自导览他的创作理念与历程,如沐春风,如醍醐灌顶,聆听「篆刻艺术与保卫汉字」精辟的演讲,如春雷响起,如甘霖滋润大地,对曾任大陆高层首长的李岚清先生深厚的篆刻艺术造诣及功力,与身体力行倡导篆刻艺术,推广「大众篆刻」,保卫汉字文化的大师风范,感到无比的尊敬与佩服。

期待我们两岸篆刻艺术家,继续携手同心,共同为发扬中华文化而努力前进,以文化艺术的软实力,一起来推动与实践「中国梦」的愿景,开创出中华文化新的里程碑。感谢大家的厚爱,敬请大家多多指教!

(本文于2013年12月17日,在福州「海峡两岸篆刻艺术传承与发展研讨会」发表)

 

 


 

友情链接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美术馆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福建省交通书画艺术协会